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网 Tianj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首页 > 专家论坛 > 正文

农业科技要能“顶天立地”
2012-04-19 14:29:56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农业科技事业迎来又一个春天 

    记者: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广大科研人员如何认识科技进步在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李家洋:中央今年出台的一号文件,是我国农业科技界迎来的又一个春天。当今世界,农业科技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动并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以生物组学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为代表,全球农业科技正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欧美等农业科技强国和大跨国公司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正逐步加大进入我国市场的力度和速度。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力也显著增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  

    技术变革和科技进步始终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不足20%提高到“十一五”期末52%。但与建设“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保障食物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  

    所以,农业科技工作者应深刻认识科技进步在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承担起发展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历史重任,致力于攻克农业发展的科学难关和技术瓶颈,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为提升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处于什么地位?目前的创新能力如何?

    李家洋:中国农业科学院是离百姓生活最近的一家科研机构,百姓餐桌上的每一样食品,中国农业科学院几乎都有一个研究所对应研究。例如,我们日常吃的主食大米,就有水稻所去研究,馒头、面条等有作物科学研究所去研究,居民食用的肉蛋奶就有畜牧所、哈尔滨兽医所等几家机构去研究,要吃蔬菜,我们有蔬菜研究所,饭后吃水果,我们就有郑州果树所和兴城果树所去研究,饭后要喝茶,我们的茶叶所去研究,还有一位茶叶院士,炒菜要用食用油,我们就有一个油料所去研究,大家喜欢穿纯棉衣服,我们还有一个棉花所去研究等等,全院40多个研究所,都在为百姓的柴米油盐服务。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农科院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五”以来,共承担数千项科技项目,获奖成果7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48项、省部级奖400多项,取得了超级稻、矮败小麦、转基因抗虫棉、禽流感疫苗、口蹄疫疫苗、双低油菜、高油大豆、植酸酶玉米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学科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包含9大学科群、41个重点学科,布局相对完整的现代农业学科体系。科技平台实施日趋完善,已建成或正在建设“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国家农业图书馆”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目前,我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32个,国家动植物改良(育种)中心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工程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野外台站5个、部级重点野外台站24个,国家级质检中心3个、部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35个,为加快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

    10年来,我院累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000多个,农业新技术近2000项,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20亿亩以上、畜禽新品种15亿头(只),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院科学家承担了国家产业技术体系17个首席科学家、182个岗位专家的职责,对产业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我院现有1万多职工,每天平均有1000多名科技人员和研究生奋战在田间地头和地处农村的试验场站里,我们要接地气。

    把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记者:中国农业科学院目前面临哪些挑战?如何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科技支撑?

    李家洋:在认真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我院新时期跨越发展,还面临许多重大挑战。

    一是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缺乏。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和创新团队不多,“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后备人才不足,作为科研生力军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及博士后人才数量偏低。

    二是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滞后。全院大多数研究所的科技设施、科技平台和试验基地建设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尚未形成在全国科学布局的试验基地体系,京区研究所的试验用地严重不足。

    三是学科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全院研究所之间、研究所内部存在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科发展不平衡、学科布局重复等问题,存在一些传统优势学科弱化、新兴学科发展不强、交叉综合学科尚未形成的问题。

    四是科学事业费不足。经费结构不合理,保障水平不均衡,人员费和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经费短缺,“有钱打仗、无钱养兵”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尚未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向农业主产区快速转化渠道;全院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水平不高,专业人才短缺;科技产业开发的能力和水平亟待加强。

    六是农业宏观战略研究薄弱。全院尚未建立宏观战略研究的组织制度体系,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不多,对国家农业及农业科技政策和战略决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待提升。

    这些挑战与问题,既给我院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同时也是我们的工作动力所在、发展空间所在。只要我们勇于迎接挑战,深刻剖析问题,创新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工作,就一定能够赢得跨越发展的主动权。

    记者:在工作实践中,应该如何突出农业科技工作的时代性,把准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李家洋:农业既是保障人民生活和国家稳定的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决定了必须坚持农业科技公益性定位。农业技术属于公共产品,决定了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主导性和公共科研机构的研发主力军地位。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产业链条长,农业科技具有区域性明显和研发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农业科研工作要立足长远,超前谋划,超前研究,超前部署。中央一号文件准确把握了农业科技的发展规律,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性,并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要深刻认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重要内涵,切实履行公益性研究职责,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更多、更强大的科技保障。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对农业发展提出了保障食物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时代命题。新时期农业科技工作要与这一时代发展形势紧密结合,服从国家战略目标和时代发展需要。要认真把握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达到国际农业科技前沿高峰,“立地”就是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农业生产应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还要认真把握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此外,应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强重大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

    “国家队”就要争世界一流  

    记者: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未来如何引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

    李家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未来发展新目标。“国家队”就要争世界一流。未来5—10年,中国农科院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院所,成为国家农业科技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重大科技命题的策源地,成为国家农业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国家“三农”问题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学术重镇。要逐步凸显中国农科院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引领与主导作用,在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技术问题上的核心作用,在国际学术界的骨干与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弘扬中国农科院50多年来积淀形成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使其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战线的旗帜和推进农业科技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方向。要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抓好生物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在重大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上占领制高点,取得新突破。围绕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和需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示范工作,努力在基础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突破,在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农业生产、加工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三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要加强院所学科体系建设,形成重点突出、优势明显、相对完整的现代农业学科体系。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科辅、转化和管理4支人才精良、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队伍和与之相配套的能激励创新的人才管理体制。

    四是大力提升产业支撑能力。面向产业需求,以解决农业发展实际问题为导向,加快重大农业技术成果的研发和转化,使科技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发挥应有作用。

    具体的思路包括:全力推进现代院所建设、加强农业和农业科技宏观战略研究、加强国内国际科研协作、推进党建和创新文化建设等。

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若作者或个人不同意刊载其信息请与本站联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种业应避免大科研小作坊:美国玉米种业技术研发的启示
下一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生物、信息技术是农业发展双引擎

分享到: 收藏

友情链接:津沽惠农信息网 天津星火农业110科技信息网 天津农业科学院网 天津渔业网 天津科技特派员工作网

Copyright (C) 1999-2011 Tjagri.ac.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网

津ICP备05010453号-1 制作单位: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