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网 Tianj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首页 > 专家论坛 > 正文

转基因科研 “占位”须尽早
2012-04-06 11:46:10   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

    现代科学中的基因技术应否用于农业?它究竟是解决地球人口温饱问题的“金钥匙”,还是可能危害健康、甚至有悖伦理的“撒旦之手”?

    争议从未停止。对此,杨金水坦言,农业转基因技术对人体可能带来的影响尚待长期观察,大范围应用也须谨慎,但相关研究却不可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脱班”。

    首先,由于植物在基因层面中具有一定相似性,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往往具有“群体效应”,即在一类植株中起作用,就能推广至更多品种,如在非食品类农产品中率先应用,可能解决人口不断增多引起的供需矛盾。此次在棉花“长大”中立功的csRRM基因片段就是一例。很少有人知道,在“大个子”棉花研究中的这个关键基因片段,其实最早是在水稻研究中发现的。8年前,为了研究水稻开花基因FCA的具体影响,杨金水要求自己的埃及博士生协助将其中的RRM1片断以“反向”形式导入实验用的粳稻。可能因为语言理解上的偏差,埃及学生导入的是正常顺序的RRM1片断。然而,几个月后,研究人员却意外发现试管中的水稻幼苗较对照组粗壮得多。这一“无心插柳”促生了一项可以让谷粒增重约七成的基因技术。当时,出于对基因技术应用于水稻这一主粮的谨慎,研究小组将其作为技术储备,如今终于可在棉花新品种培育中发挥作用。

    其次,基因技术科研不尽早“占位”,未来很可能受制于人。杨金水举例说,目前已在全球棉花种植中广泛应用的防虫害基因出自美国研究团队之手,使用它就要付专利费,而另起炉灶寻找其他相同功能的基因却并不那么容易。不断探索功能性基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掌握更多自主创新技术,更有助于相关产业发展在全球竞争中居于主动。


 

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若作者或个人不同意刊载其信息请与本站联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转基因技术应用在我国粮食等农作物上将受限
下一篇:专家呼吁我国建地球系统模拟装置应对气候变化

分享到: 收藏

友情链接:津沽惠农信息网 天津星火农业110科技信息网 天津农业科学院网 天津渔业网 天津科技特派员工作网

Copyright (C) 1999-2011 Tjagri.ac.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网

津ICP备05010453号-1 制作单位: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