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网 Tianj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首页 > 农业科技 > 正文

麦锈病:全球粮食安全的新威胁
2012-09-04 12:03:10   来源:中国科学网   点击:

  小麦专家在北京召开的研讨会上警告中亚的小麦产区有感染条锈和秆锈的风险。各国科研专家齐聚北京,汇报各自对抗Ug99的进程。他们警告:世界各主要小麦生产地,如北非、中亚,仍有很大的受灾风险。

  “全球粮食安全局势会随中国小麦产量的变化,或好或坏。”全球麦锈病协作网(Borlaug Global Rust Initiative, BGRI)副主席、美国康奈尔大学国际项目主任、植物育种专家Ronnie Coffman在2012全球麦锈病研讨会召开之前说。该会将于9月1日-4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

  Coffman认为,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和消费国,任何对中国小麦产量的威胁都会影响全球的粮食安全。

  在中国,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玉米的谷类作物,拥有24万公顷的种植面积,平均产量达4.7吨/公顷,年产量高达1.15亿吨,占世界产量的17%。

  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 CIMMYT)中国办事处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小麦育种专家何中虎说:“中国麦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水资源短期、病害频发、劳动力紧缺、土壤使用从粮食生产转向经济作物以及由全球气候变化频繁引发的高温和干旱天气。”

  其中,他所说的疾病包括纹枯病、赤霉病、及条锈。他还指出,如果秆锈变种穿过喜马拉雅山,也将成为一个令中国头疼的问题。

  麦锈病的挑战

  在中国的甘肃、陕西、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河南等地,条锈病是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院长康振生介绍,条锈病可使小麦产量每年减产10%至50%。

  康振生在2012全球麦锈病研讨会新闻发布会上说:“在某些地区,条锈病可以越夏,也可以越冬,从而导致流行疫情。小檗作为锈病菌的备用寄主,尤其是在高原地区,为小麦感染秆锈和条锈创造了条件。”

  他还将锈病“繁荣和萧条”的周期归罪于单个耐药基因的单一栽培。

  说起秆锈,康振生指出:“基于2007年的数据,700种中国小麦品种和品种线在肯尼亚农业研究所接秆锈病测试。那时,只有4个品种具有高度抗性,10个品种有中度抗性,剩下686个基因型号则是高度易感。2008年,科研人员在非洲发现新的秆锈病种之后,该病种不断进化,并传播到东非。现在,该病种已经穿过也门,并极有可能威胁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中亚和南亚地区。”

  康振生指出,“只有通过密切的病情监测和预测,并及时使用杀菌剂,才能缓解麦锈病潜在的破坏力。”

  康振生将参加全球麦锈病研讨会9月3日的“小檗媒介”座谈会。

  Coffman认为秆锈病就像“生物风暴”,“一夜之间,它就可以将麦田变成一片颗粒全无的麦茬。”

  和Norman Borlaug一样,Coffman也是一个坚定的倡导者,他提倡培育具有多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种。他同时指出,虽然现在秆锈病在中国并不是问题,但中国却深受条锈之害。

  “中国的小麦品种很容易感染这两种锈病,”Coffman说。“鉴于它们对麦锈病和其他疾病的抵抗性,我们欢迎中国更积极地参与非洲秆锈病筛选性苗圃的工作,更多地与持久抗麦锈项目(Durable Rust Resistance in Wheat, DRRW)及BGRI合作。”

  Coffman说,在北京召开2012全球麦锈病研讨会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与中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世界上的每个实验室几乎都有中国科学家。中国人非常善于合作,我们欢迎更多的中国科学家参与中国持久性抗秆锈和条锈小麦品种的研究工作。”

  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将齐聚北京,参加由DRRW组织的全球麦锈病研讨会。此次会议由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和英国国际发展组织部(DFID)资助,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具体组织。合作伙伴包括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CIMMYT)、位于叙利亚的旱地农研中心(ICARDA)、联合国粮农组织、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ICAR)等。

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若作者或个人不同意刊载其信息请与本站联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转基因水稻的基因逃逸“不可避免但缓慢”
下一篇:“金大米”—一个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分享到: 收藏

友情链接:津沽惠农信息网 天津星火农业110科技信息网 天津农业科学院网 天津渔业网 天津科技特派员工作网

Copyright (C) 1999-2011 Tjagri.ac.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网

津ICP备05010453号-1 制作单位: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