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效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将为美国大豆生产者每年节省近10亿美元。以前的研究发现,线虫以大豆细胞为食是通过渗透其根部,并向细胞注入化学信号,导致附近细胞发生融合而变成合适的取食点,称为合胞体。该过程一旦发生,线虫将卵排在壳状囊肿结构中。
衣阿华州立大学的科学家Thomas Baum 和Tarek Hewezi研究了线虫如何改变大豆基因的活性而促成植物根细胞中的合胞体的生成。他们发现,microRNA396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icroRNA是一种分子,在高浓度下抑制靶基因的表达,使得靶基因或转录因子灭活,反之亦然。
该研究小组还发现,microRNA396含量低的植物,在线虫渗透期合胞体更容易形成,因为与防御相关的转录因子不被激活。
基于这个观察,可利用microRNA396建立新的胞囊线虫防治机制。
翻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