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日益突出的人文性和以价值为核心,是文化遗产观念过去数十年演进的一个最鲜明特征。文化遗产不再是有趣的时间胶囊,它具有历史的见证价值、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科学的研究价值。人们不仅关注文化遗产在物质层面的存在形态和方式,而且更关注文化遗产作为连接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桥梁,这为各国民众之间的相知相通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阐释强调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推动建设一个更加自觉、可持续和包容的世界。强调博物馆是充满活力的教育中心,培养好奇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国际遗产界越来越普遍的认知是,文化遗产是祖先的创造物,是历史留给今天并需要传给未来的文化财富,是人类认识自身并建立时空联系的媒介,是激发新文化和新艺术创造灵感的重要源泉。这使各国民众在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方面达成了共识。
虽然博物馆空间中藏品的物理存在及意义象征依然令人惊叹,但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博物馆去解释这一切背后的过程,希望在博物馆的体验中接触到遗产的非物质本质,感受其情感的感召力。虽然博物馆早已将遗产的概念纳入实践中,但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新认知,引发了博物馆研究的深刻变革。
这一变化反映了主题对两个维度的强调——对教育和研究作为博物馆相对“内在”功能的巩固,和二者面向社会的相对“外在”角色的强化,特别是重申了国际博物馆日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支持作用。这与国际博物馆日设立的初衷和传统更加吻合,即国际博物馆日不仅是博物馆专业领域学术自省的机会,更是博物馆与社会公众沟通交流的舞台,推动人们共同面对变革中的博物馆内外部环境,回应重大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议题。
首先,文化遗产是各国历史文化发展演进最原始、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见证。它们凝聚了各国人民对自己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帮助人们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找到答案;它们沉淀了许多本民族文化与其他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引与借鉴的成果;它们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所蕴藏的潜能;它们激发了人们进行新文化创造的热情;它们依托于像博物馆这样的公共机构,让大量有意义的信息和知识得以流动,服务于共创人类共同的美好这一目标。
安来顺,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国际博协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学科主编。曾长期担任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博物馆》杂志主编。多年从事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或国际研究课题1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百余篇。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国家层面,中国正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博物馆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从业界来看,人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策划出越来越多内涵丰富、讲情怀接地气的展览和教育项目,改变了过去博物馆相对刻板的形象,吸引了更多观众;从观众的视角看,大量年轻人走进博物馆的现象特别有代表性,这其实是年轻人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自然需求,他们希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吸收创意灵感。
安来顺:作为一名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工作者,我有幸在过去近40年与文博领域相关的几个国际组织共事与合作,特别是亲身参与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很多工作,过程中我有两点比较强烈的感受。
至于博物馆的研究,以实物为主导、以藏品为基础的研究在博物馆中始终占据优势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对文化遗产的兴趣不断增加,特别是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历史遗迹的开发、遗产保护活动层出不穷,文化遗产正在成为人们了解和纪念过去的首选载体和途径。这些发展有助于构建集体记忆、增强社会凝聚力、产生群体和个体的归属感,同时也为博物馆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博物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公众共享博物馆的藏品和知识,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的交流。同时,博物馆教育有特殊的价值:它是非正式的,与正式的学校课程有所区别;是自愿性的,由学习者自主选择;是情感性的,尽管经常会有部分认知性的特征;是变革性的,体验会影响学习者的态度、兴趣或价值观。
安来顺:教育和研究两个关键词在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中出现,这是自从1992年国际博物馆日有了特定主题之后的32年中,两个词第一次被如此明确地提出。
91色视频1986年至今,安来顺在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工作近四十年,一直从事与博物馆国际合作相关的事务。作为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讲述他眼中的博物馆作为教育和研究机构,如何在世界各国交流互鉴中承担起“民间大使”的职责。
今天的博物馆更加开放包容,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和接纳新生事物,甚至也很酷,但同时还是要找到一个合理的“边界”。它们是作为博物馆深邃文化内涵的传播者和培育者,还是一种泛娱乐化甚至“眼球经济”的消费品?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其实对于博物馆来说是一个损失,个别情况下甚至可能稀释公众对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应有的敬畏感。
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是,ICOM曾于今年1月释放出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三个关键词——博物馆,教育,研究,将三个并列的关键词以逗号相隔。这曾引起包括中国博物馆界在内不少研究者的困惑和不同解释。直到2月中旬ICOM更新主题阐释并发布有关海报时,博物馆、教育、研究三个词之间使用了介词“致力于”(for),才让主题的含义明晰起来。
近年来,博物馆教育的概念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发展。在一些国家,人们更多使用博物馆“学习”的概念,这反映了一种立场的切换——以博物馆机构为出发点的“供给”和站在学习者立场上的“过程”体验。
安来顺:教育和研究在博物馆内在功能体系中的位置非常核心、关键,围绕博物馆专业化的所有讨论,首先要解决教育和研究的固本强基问题。
安来顺:可以说,中国是近20年来世界上博物馆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无论是近10年来每年新增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还是近5年来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陈列展览的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国际同行称中国博物馆正在经历一个“井喷”时代。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博物馆作为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与互鉴的重要平台,不仅要重视本国优秀文化遗存的保护展示和宣传,同时也要重视和尊重来自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遗存保护。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中,博物馆发挥着“民间大使”的作用,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知识在此流动,交流融合,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完)
885.63MB
查看254.91MB
查看51.9MB
查看156.54MB
查看863.99MB
查看974.10MB
查看418.18MB
查看708.47MB
查看245.29MB
查看255.12MB
查看952.56MB
查看322.11MB
查看475.10MB
查看618.34MB
查看300.63MB
查看977.52MB
查看669.23MB
查看698.27MB
查看170.21MB
查看305.66MB
查看453.32MB
查看206.82MB
查看628.55MB
查看900.51MB
查看799.77MB
查看958.67MB
查看209.84MB
查看219.69MB
查看726.48MB
查看390.52MB
查看437.75MB
查看769.70MB
查看658.99MB
查看110.82MB
查看586.53MB
查看294.73MB
查看567.51MB
查看826.90MB
查看691.83MB
查看991.30MB
查看872.82MB
查看466.34MB
查看252.36MB
查看383.58MB
查看769.41MB
查看188.29MB
查看863.64MB
查看555.39MB
查看683.27MB
查看140.74MB
查看727.22MB
查看868.22MB
查看478.90MB
查看946.91MB
查看302.66MB
查看643.75MB
查看495.74MB
查看768.23MB
查看272.61MB
查看130.34MB
查看777.66MB
查看755.78MB
查看497.77MB
查看133.98MB
查看514.95MB
查看272.35MB
查看311.51MB
查看706.77MB
查看553.50MB
查看285.43MB
查看741.40MB
查看391.33MB
查看566.78MB
查看626.46MB
查看900.27MB
查看591.88MB
查看347.79MB
查看694.90MB
查看892.48MB
查看902.19MB
查看838.43MB
查看353.99MB
查看669.15MB
查看219.29MB
查看533.17MB
查看350.14MB
查看198.72MB
查看454.77MB
查看840.96MB
查看260.50MB
查看915.28MB
查看693.31MB
查看369.19MB
查看880.95MB
查看505.35MB
查看374.91MB
查看827.81MB
查看894.89MB
查看212.69MB
查看833.84MB
查看878.31MB
查看790.46MB
查看412.11MB
查看744.98MB
查看
295 大理yj
“向东开放” 拥抱中国——匈牙利坚定不移发展对华友好合作👿
2025-07-01 03:14:32 推荐
790 188****8252
以人类前途为怀 以人民福祉为念——2024年春季中国元首外交纪事💉
2025-06-29 07:23:54 不推荐
352 152****6496
一汽车撞上白宫建筑群外围安全护栏 司机当场死亡💍
2025-07-01 15:55:18 推荐
95 魔法俏佳人美发
陈艳萍:渺渺西太湖,致敬无穷期💐
2025-06-30 15:12:06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