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我市立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和全市农业产业基础现状,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坚持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动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0年,我市已形成乳品、肉类、粮油、蔬菜、林果五大加工业,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粗加工以上)由2005年的35%左右提高到了62%,二次加工率2005年的28%提高到了42%,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45亿元,和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由2005年的0.59:1提高到1:1,顺利实现了“再造一个廊坊农业”的奋斗目标。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最给力的因素。
发展提速 亮点纷呈
龙头企业异军突起,发展提速效益凸现。2010年,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7590个,营业收入317.3亿元,实现增加值160.3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1%;上交税金6.6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3%。其中,亿元以上的15家,10亿元以上的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汇福、梅花、福成、康达),且全部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2010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成绩更加辉煌——汇福、福成、梅花跻身“2010年河北百强企业”(分别位居第20位、第42位、第68位),汇福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全省农字号企业仅此一家),金丰农科园荣获“中国十大名园”称号(河北省仅此一家)。
科技水平显著提升,产业链条纵深延展。农产品生产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高新技术转变。目前,我市超临界萃取、牛羊鲜骨提取多肽氨基酸、微生物发酵、生物技术制剂抑制细菌繁衍、生物转基因克隆等12项技术分别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45%的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为更好延展小杂粮深加工产业链,占祥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研究,成功提取了废水中的单宁和多元酚,提取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
集群发展趋势明显,板块经济初步形成。全市初步形成了粮油、畜牧、蔬菜、乳品等10个市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20亿元。在此基础上,我市发挥比较优势,整合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全力构建了高端食品生产、优质农产品交易、高端商务休闲、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温泉农业休闲度假、特色休闲食品生产六大主体板块。
科学谋划 扎实推进
产业规划引导先行。一是加强发展规划的制订。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现再造一个廊坊农业”的专项调研,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2008年-2010年廊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规划》、《2008年-2010年廊坊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规划性文件,明确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近期和远期目标。二是实行分类指导。市、县两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对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指导由一般性的号召,向专业性的分类指导转变。对不同行业要根据不同资源特点和发展现状,采取了不同的指导方略。三是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围绕“一个优势产品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向加工园区聚集。目前,全市已建成三河汇福农产品加工、大厂牛羊屠宰、安次肉鸡加工、文安食品工业园和大城八方食品园等十个农产品加工园区。
苦心经营创建品牌。把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作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遗余力地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培育自己的品牌。一是提高产品质量,奠定名牌基础。目前,汇福、梅花、正张、参花、福成、福华、康达、华夏、占祥等粮油、乳品、肉类、休闲食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生产线。二是加强品牌整合,扩大名牌效应。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资本运作为纽带,以集团经营为载体,实现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营销,加强品牌宣传,不断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2010年,大厂县申报的“大厂肥牛”地理标志顺利通过专家组审查,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着肥牛发源地烙上“大厂印”,将与“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等地理标志并称。三是制定奖励政策,激励企业争创名牌。为了促进品牌建设取得更大飞跃,市政府从2006年起,对获得国家级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给予重奖30万元,对获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由所在县(市、区)政府一次性给予3-10万元的奖励。
探索创新利益机制。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更紧密的联结关系,让农民分享到更多产业化经营成果。为此,在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形成“生产车间式”、“记帐式”、“合同约定式”、股份合作(土地入股分红)等较为稳定的利益连接方式。康达集团除了免费为养殖户设计鸡舍、提供技术指导、赊销饲料、疫苗及药具外,还建立健全风险互助基金制度,为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信用社将担保农户每年的贷款利率从8%降低到6%,通过为鸡“上保险”,多带动养殖户1500余户。
强市富民 作用凸显
强力推动经济发展。我市是农业大市,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经济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而通过农产品加工,既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又在深加工等环节上增加了税收,还带动运输、包装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将“短板”经济“加长加厚”,强力推动了全市经济发展。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4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1%;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317.3亿元,上交税金13.6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10个县市区均围绕各自农业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使之成为增加县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大厂县围绕牛羊优势产业发展加工业,已拥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牛羊屠宰加工、副产品生产加工及饲料加工企业105个,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0.9%;上交税金1.85亿元,占该县财政收入的32%。
多元促进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业是解决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最佳途径。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了粮食、果蔬、肉牛、奶牛、生猪、禽蛋等一批高效优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扩大了种养规模,实现了基地农民的增收。同时,通过为企业打工,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能获得更多的劳务报酬和经营收入。据统计,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向农民工发放工资3.98亿元,年人均工资达1400元,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倍。
助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阵地在农村,主体是农民,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发展生产需要产业支撑,农产品加工业则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新的产业支撑——全市形成的乳品、肉类、粮油、蔬菜、林果五大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十大农产品加工集群,有力地带动了粮食、油料、果蔬、木材和肉牛、奶牛、生猪、禽蛋等产业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有效地整合了我市农村资源,转变了农业经营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水平。同时,它还以工业文明改变农民生活方式,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吸纳农民就业、带动基地农户等形式,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提升农民的素质水平、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激发了农民的创业潜能,塑造了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据统计,仅2010年,由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部门的专家举办授课达102起,培训人数4.5万人,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工人和农业种养专业人才,这些“蓝领农民”成了新观念和新行为的率先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