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网 Tianj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设施农业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2015-11-02 09:19:35   来源:天津农业科技信息   点击:

        该技术是将农作物秸秆(整株秸秆,不须粉碎)在微生物菌种、催化剂、净化剂的作用下,定向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微生物、有机和无机养料,进而使农产品达到高产、优质和无公害,同时完成农作物秸秆的高效还田的创新技术。该技术采用内置式、外置式的技术操作方式,形成设施栽培秸秆循环应用与有机养分调控技术——将日光温室、种植业和生物反应堆技术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种植模式。适宜我市温室大棚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瓜果类蔬菜。一般晚秋、冬季、早春以内置式为主,晚春、夏季、早秋以外置式为主。
        技术要点:(1)内置式:棚室—开沟—铺放秸秆—撒接菌种—覆土—浇水—盖膜—打孔—撒疫苗—定植—田间调查管理。(2)外置式:棚室—开沟—建池—放秸秆—上料—接菌种—淋水浇湿—盖膜发酵—定植—装机供气—取液喷施—田间调查管理。
        注意事项:(1)秸秆菌种比例搭配。根据种植作物品种不同,菌种、秸秆用量有一定差异。一般应用内置式菌种用量8~10公斤/亩,外置式菌种用量9公斤/亩;秸秆用量4000~5000公斤/亩,菌种与秸秆的比为1:400~500。(2)内置式反应堆日常管理。一是浇水时不要冲施化学农药,特别要禁冲杀菌剂,但地面以上可喷农药预防病虫害;二是在反应堆建好应用的前2个月不要冲施化肥,以避免降低菌种、疫苗活性,后期可适当追施少量有机肥和复合肥(每次冲施浸泡7—10天的豆粉、豆饼等有机肥15公斤/亩,复合肥10公斤/亩);三是浇水要浇大管理行,浇水后4—5天要及时打孔,用14号的钢筋,每隔25cm打一个孔,要打到秸秆底部,浇水后孔被堵死要再打孔,地膜上也要打孔,每次打孔要与前次打的孔错位10cm,生长期内保持每月打一次孔。(3)外置式反应堆日常管理。一是外置式反应堆南北两端各竖起一根内径10cm、高1.5m的管子,以便氧气回流供菌种利用。二是秸秆上面所盖塑料膜靠近交换机的一侧要盖严。三是建好后当天就要通电开机1小时,5天后开机时间逐渐延长至6—8小时,遇到阴天气时也要开机;四是及时给秸秆补水。补水是反应堆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建堆上料加水,循环2次后,7—10天向应堆补一次水,保持秸秆潮湿。五是及时加料,外置反应堆一般使用0—60天,秸秆消耗在50%以上,应及时补充秸秆和菌种。越冬茬作物全生育期上料3~4次,秋延迟和早春茬上料2~3次。
市农委
 

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若作者或个人不同意刊载其信息请与本站联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周热点 | 秸秆焚烧致中国入秋大面积重霾
下一篇:雨雪交加 大棚保温有讲究

分享到: 收藏

友情链接:津沽惠农信息网 天津星火农业110科技信息网 天津农业科学院网 天津渔业网 天津科技特派员工作网

Copyright (C) 1999-2011 Tjagri.ac.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网

津ICP备05010453号-1 制作单位: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