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养鹌鹑由野鹑驯化而来,是养禽业中最小的禽种。家鹑外形和雏鸡很相似,头小喙长尾巴短。经过长期的遗传改良,家鹑与野生鹌鹑有了很大的差别,如家鹑的颜色变深,体型变大,体重增加,繁殖力增强,但是丧失了抱窝筑巢的习性和迁徙的能力,家鹑体型雌者略大于雄者。成年家鹑蛋用型体重100克~150克,肉用型200克~250克,蛋重8克~10克。
我国鹌鹑遗传资源概况
种类
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鹌鹑资源,野生普通鹌鹑和野生日本鸣鹑在许多地区都存在,它们形态酷似,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同一个种。但两者鸣声不同,在自然条件下也不能产生杂种,甚至在人为的干预下产生的杂种还不育,这充分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生殖隔离。因此,北美的鸟类学者们在1983年提出应该将它们视为不同的物种,在我国的文献中早有相关记载。
分布
我国境内两种野生鹌鹑均有分布,以野生日本鸣鹑居多。野生普通鹌鹑繁殖于新疆,越冬于西藏南部和昌都西南。野生日本鸣鹑主要生活于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在有些地域,两者的分布也有重叠现象。它们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候鸟,但在有些地区是留鸟,如长江中下游地区。野生鹌鹑的栖息场所一般是空旷的平原、溪流的岸边、矮小起伏的山脚或矮树丛。
迁徙规律
鹌鹑是稚科中迁徙能力相对较弱的一种,翼羽短,不能高飞、久飞,往往昼伏夜出,喜夜间迁徙群飞。两种野生鹌鹑每年6月~7月份在新疆西部、内蒙古东部繁殖,然后向南迁徙越冬。根据初步的调查与考证,两种野生鹌鹑的南迁路线可能有三条:①从内蒙古和新疆直接南迁,分别到达辽宁、河北黄河沿岸和西藏昌都地区越冬;②从昌都地区绕青藏经四川、陕西、河南一带继续南迁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③从昌都地区经云南、贵州迁至东南沿海地区。每年3月~4月份迁飞回新疆、内蒙古等地繁殖。迁飞距离在400公里~1000公里。当然也有留在当地繁殖或局部迁移的,因为这些鹌鹑喜欢在当地温暖、湿润的水草上筑巢。
我国鹌鹑业的养殖现状
饲养规模
我国养鹑时间虽然较短,但在1970年以后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们不仅引用了新的蛋用、肉用型家鹑品种,而且还建立了专门的种鹑生产基地,养殖户也大规模地发展起来,饲养量约有2亿只,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养鹑大国。家鹑产品除了供应高级酒店、饭店之外,还被加工为罐头、松花皮蛋等,广受消费者的喜爱。
国内主要的鹌鹑品种、品系及配套系
我国养鹑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有了空前的发展,品种类别也出现多元化。其中,蛋用型的有日本鹌鹑、朝鲜鹌鹑、中国白羽鹌鹑、黄羽鹌鹑、自别雌雄配套系和爱沙尼亚鹌鹑;肉用型的主要有迪法克FM系肉鹑、中国白羽肉鹑和莎维麦脱肉鹑。
家养鹌鹑的生物学特性
鹌鹑比较喜欢温暖安静的生长环境,生长发育快,性成熟早,产蛋力也很强,但是受精率偏低,筑巢性差,对外界的刺激也比较敏感。
鹌鹑养殖业得到飞速发展的原因
投入少养殖鹌鹑占地面积不大,房前屋后皆可。即使大规模的养鹑场,所占土地、房舍也大大低于其他家禽。由于舍内采取多层笼养设备,饲养密度大,所用建筑、设施、资金投入都比其他家禽低得多。对劳动力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不需要繁重的体力劳动。另外,家鹑的适应性和抗病力强,用于防疫的药物开支也很低。
产出多无论蛋用型还是肉用型家鹑,40天~50天即可成熟。肉用型42日龄时可达到220克,仅耗饲料700克;蛋用型全年产蛋大约270枚,总重量达3000克,为其体重的20倍。
资金周转快由于鹌鹑的饲养周期短,而且资金投入也少,每只所占流动资金不超过1.6元,所以相对于其他家禽来说,资金周转要快得多。
风险小因养殖家鹑具有以上三个优点,所以在经营时就不易造成经济损失,也不必担太大的风险。
由此可见,鹌鹑是一项投资小、产值高、资金周转快、经济效益高的养殖业,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国际养禽业公认其必将成为21世纪养禽业的支柱产业。